旅行社老板回乡“带货”,把村里的农副产品销出去

   日期:2023-06-16     浏览:1037    评论:0    
核心提示:  家人们,这是我们村产的大蒜,刚从地里拔出来,还带着泥,绝对新鲜!每个星期有两天,徐州市铜山区茅村镇檀山村自产的农副产
   “家人们,这是我们村产的大蒜,刚从地里拔出来,还带着泥,绝对新鲜!”每个星期有两天,徐州市铜山区茅村镇檀山村自产的农副产品会被送到直播间,桌上满满摆上一排,主播袁震一一举起来对着镜头介绍,充满激情。

  袁震是檀山村人,在外东奔西走打拼了二十多年,最终还是决定回到家乡这片让他最踏实的土地。带着多年来积累的资源,他搞起了农副产品直播,带动村民增收。在檀山村党群服务中心,这样的直播持续了一年,别看时间不长,但已经小有成绩,70余场直播,让村子里各类农副产品的销售总额达到300余万元,村民们不愁销路,钱包越来越鼓。

  通讯员 潘茜 实习生 梅屹寒 现代快报+记者 马壮壮 郑阳 文/摄

  农副产品“打擂台”,今年的新蒜卖了两万斤

  “样品都摆好了吗?弄好后再核对一次,不要搞错了。”“这一场的所有产品都摆成一排,整齐一些。”“所有人都注意,声音、话筒、镜头调试好,做好保障。”虽然已经直播很多次,但每次开播之前,袁震还是要和团队上上下下交代一番注意事项。

  “今天的直播间带来的品种很丰富,大家走过路过不要错过,都是我们檀山自产的,有洋葱、大蒜、草鸡蛋、香油……”6月7日上午10点,在檀山村党群服务中心,直播准时开始。

  徐州的大蒜较为出名,檀山村也有不少村民种植。五月份是收获的时候,“今年新蒜剩下的不多,我们已经卖了两万斤,销售期进入尾声,想买的朋友们要抓紧了!”在直播间,袁震拿起大蒜对着镜头介绍,大蒜上还挂着泥,这是当季新蒜的标志。

  不仅要挨个介绍产品,在直播中,随时会有网友提问。“有没有打野鸡?”“有!我们檀山村地处丘陵地带,山头比较多,在山上我们会放养鸡。这种鸡和在棚里养的不同,它们在山上吃虫子,一天能溜达大半个山头,爪子上都是老茧,所以肉质特别紧实。一只5斤多重,一斤28元,一直是我们直播间的抢手货!”

  “我们这里种的洋葱都是天然无公害的,不夸张地说,剥皮就可以直接吃!”“正宗的小磨香油,我们村生产香油有百余年历史,绝对地道。”“配送方式请大家放心,我们有提货点,根据订单设置时间地点,会提前通知大家。”短短一个多小时的直播,袁震前后介绍了近10种农副产品,吸引了1021名网友的围观,交易额4700余元。“这次的数据其实不算高,因为应季的农产品都卖得差不多了,等过段时间红薯上市,交易额会有所上涨。”

  在外打拼二十多年,“转行”做直播

  袁震今年38岁,皮肤黝黑,在农作物收获的时候,他经常和团队下地采摘,通过直播镜头展现农收场景,氛围很热闹。

  袁震从小在檀山生活,长大后离开村庄去打拼,去过广州也到过深圳,走南闯北见了些世面。2012年,他又回到徐州,从事旅游行业,慢慢做成了一家旅行社。遭遇疫情之后,和其他同行一样,袁震的旅行社受到很大影响,开不了团,员工也在流失。他很焦虑,想着必须谋个出路,那么不如先从自己了解的行业入手。

  “到外地旅游,很多人喜欢捎带特产,我就想能不能把我们徐州的特产推广出去。”于是,一帮做旅游的人开始搞农产销售,睢宁、贾汪、铜山……他们去过最多的地方就是微山湖,那里水产丰富。从水产到时令蔬菜水果,选品之路是开启直播前最辛苦的过程。

  依托这么多年积累的旅游会员,团队开始在公司直播卖货,链接分享到会员群里,大家自发传播。“刚开始很艰难,卖不动,旅游会员大部分都是中老年群体,他们进了直播间不会下单,于是我们就不断教他们看到喜欢的产品如何下单。刚开始量很小,人多了之后量就上来了。”袁震也分析过,多年的旅游从业经历帮了自己很多,会员遍布徐州,直播让他们多了一个消费渠道。“比如以前买菜首选菜场、超市,现在通过直播,动动手指微山湖的水产就到手了,直播还是有很大优势的。”

  返乡继续创业,村干部也变身主播

  袁震告诉现代快报记者,只要想办法让大家看到好的产品,网友还是有购买欲望的。他想到了自己的老家檀山,这里的每一个山头、每一条河,都承载着他的童年记忆。“我从小吃到大的玉米、红薯、打野鸡……是在外打拼时经常会想起的味道。”他仍然记得小时候在外面跑了一天满头大汗,回家随手从菜地里摘一根黄瓜,简单洗洗三口两口吃完的场景。于是在2022年,袁震回到檀山,找到了檀山村党总支书记袁铁军,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。要做的第一件事还是选品,大蒜、洋葱、打野鸡、鸡蛋、小磨香油、红薯……村里的好产品很多,以前村民们只会去集市上卖,销售渠道单一,好货卖不出去也一直是袁铁军的心病。尝试直播,让他们看到了希望。

  2022年5月18日,团队在村里小广场直播带货,第一次直播,100分钟的时间就吸引了3000多人在线观看,销售大蒜1.2万斤,包括香油、腌制蒜薹等其他特色农产品在内的交易总金额达到3.5万元,直播带货“初战告捷”。

  为了活跃气氛,袁震和团队也做出了改变,会在丰收时节把直播间从室内挪到田间地头,一边起蒜一边介绍,轻轻抖动蒜上的泥土,这是在菜场超市里看不到的场景。不少网友在看到村貌后,还留言说要来村里玩,再买些农副产品。

  去年的收获季,檀山村利用网络直播带货,成功为村民们销售了十余万斤洋葱大蒜。现在檀山村的直播间,主播不光有袁震和团队成员,袁铁军也上阵带货,他经验丰富,介绍起村里的特产来滔滔不绝。

  怀疑、观望、接受

  村民获得了实打实的收益

  其实在筹备直播之前,袁铁军和袁震心里也在打鼓,谁都不知道效果会怎样,更不用说从没接触过直播卖货的村民们。直播链接分享到微信群,一传十十传百,第一次直播的大获成功让大家都为之振奋。据了解,去年檀山村还做过南京专场直播,洋葱摆满了直播间,那场一共卖了20.5吨产品,几车洋葱连夜发往南京。

  “数据最好的一次就是去年五月份,卖了10.6万元,那个时候洋葱、大蒜刚上市。”打野鸡蛋、萝卜、花生、瓜子……袁铁军说,从刚开始的怀疑、观望,到后来不少村民都接受了直播,主动找来给直播间“供货”。

  檀山村村民王大爷深有感触,他和很多村民一样,自家种了几亩地,玉米、红薯、洋葱、大蒜几样农产品轮番种。“以前大家都是到批发市场或者集市上卖,渠道比较少,年年如此。”他告诉记者,比如去年的洋葱,批发市场收购价在一斤四五毛,而在直播间,不仅销量有保证,价格还上去了,一斤能卖到八毛九毛,这是实打实的利益。直播不仅可以带货,还带起了大家的积极性,新鲜蔬菜存放期不长,以前村民们不敢放开手脚种植,现在有了直播平台,大家种植的积极性有所提高。

  袁震团队通过直播带来的喜人成绩吸引了不少目光,铜山区马坡镇也曾经来对接,想要通过直播平台销售农副产品。

  这样的直播已经持续了一年,70余场直播让村里各类农副产品的销售总额达到300余万元,带动了村民增收。不过现在,直播也面临瓶颈,目前没有大批量的农副产品上市,袁铁军表示,接下来村里的红薯、周边村庄的阳光玫瑰葡萄等产品成熟后,都可以借助直播平台售卖。

 
打赏
 
更多>同类资讯
0相关评论
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
点击排行